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要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刊对《发展规划》内容进行摘编。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 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1. 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加快构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加快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统筹发展应用基础设施;加强国际合作。 2. 推进“互联网+”行动 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用;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 3.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新应用新业态;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4. 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高端整机产品。 5. 发展人工智能 加快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 6. 完善网络经济管理方式 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三)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 1. 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 2. 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 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发展航空运营新服务。 3. 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 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推进卫星全面应用。 4. 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推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 5. 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6.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 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 (四)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 1. 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创新生物医药监管方式。 2. 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 3. 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 构建生物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开发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与重大产品。 4. 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 不断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 5. 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生物技术服务对产业的支持水平。 6. 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 促进生物质能源清洁应用;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 (五)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 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 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 2.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促进风电优质高效开发利用;推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等。 3.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 4. 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 5. 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综合利用;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和低值废弃物利用;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等。 (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 1. 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 提升创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传播服务技术装备水平。 2. 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 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 3. 提升创新设计水平 强化工业设计引领作用;提升人居环境设计水平。 4. 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创意生态体系建设。 (七)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1. 空天海洋领域 显著提升空间进入能力;加快发展新型航天器;加快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 2. 信息网络领域 构建未来网络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电子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 3. 生物技术领域 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推进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 4. 核技术领域 加快开发新一代核能装备系统;发展非动力核技术。 (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1.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支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强化重点领域基础研究。 2. 壮大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 依托城市群建设,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聚区。 3.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 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聚区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 (九)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拓展合作新路径 1. 积极引入全球资源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促进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2.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签署落实政府间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合作协议。推动双边互认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互认机制。 3. 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 建立健全国际化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和服务机制,加强驻外机构服务能力,利用二十国集团(G20)等平台开展新经济交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4.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确定不同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 (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发展新生态 1. 完善管理方式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协调。 2. 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 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加强知识产权布局运用;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 4.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强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 5. 加大金融财税支持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方式。 6. 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 培养产业紧缺人才;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充分利用全球人才。 |